潮州绿岛旅游度假区欢迎您!
明清古寨 现在位置:首页 > 主题景区 > 明清古寨

四百年古建奇观  潮文化传承精髓

  明清古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同年代至今保护最完好,造型独特的一处经典土楼。

  1、建造过程历经明清两朝,时隔60年,故称“明清古寨”。

  2、独特两环结构,罕见的内高外低造型。

  3、独特的一寨两门楼、两楼名(内楼“紫来楼”,外楼“拱赐”)


  

土 楼——世界上独特的山村民居建筑

  土楼(又称客家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分布于我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瑰宝。


  土楼的建筑造型种类较多,有圆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日字形楼、目字形楼、一字形楼等30多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圆楼。


  圆楼,人们习惯称之为圆寨,有多环圆寨和单环圆寨,常见的多环圆寨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大门、祖堂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对称,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中有楼,环环相套,祖堂设于楼中心,环与环之间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与祖堂相连,唯有一单环的圆楼祖堂则设于正对楼大门的后侧厅堂(又称上厅)。


饶平客家土楼

  据统计,饶平境内至今尚有土楼600多座,主要分布于县境的北部和中部,其中,位于三饶镇南联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韵楼”,是迄今被发现的我国巨大的客家土楼,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巨大八角形土楼。


  饶平地处粤北、粤东及福建地区的交界点,是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强烈交融地,北部山区的上饶镇、新丰镇、饶洋镇、建饶镇、九村镇等多为饶平客家人的聚居地,具有典型的客家居住特点。据说其祖先来自中原黄河流域汉民族支系的后裔,于元代或明初先后由闽迁徙人饶定居后。他们初到这闽粤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搭草寮为居,单户独舍,常遭兵匪之祸,又受狼虎为害,难以安生。为求生存繁衍,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不得不从分散独居的方式,汇集聚居筑造这种土墙高筑的连层堡寨---土圆楼,几十上百人,一村一族聚居于一座坚固安全的土楼,感情和睦,团结协力共求发展。


乌溪土楼——明清古寨

  乌溪土楼为典型的二环二层圆形土楼,距今400多年,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内环楼建于明末,直径36.6 米, 6.8米,房18间,祖堂1间,楼门朝东,紫气东来故取名“紫来楼”,后随家族财丁兴旺,于60年后的清初,由家族众力合建外环楼,直径57.4 米,高5.4米房36间,取名“拱赐”。因先后建造于明清二朝,故又称之“明清古寨”。


  纵观闽粤大小土楼建筑,其共同特点均为单一楼门、外墙坚厚、易守难攻,且多为内低外高,造形如盆,而乌溪明清古寨二道楼门、二个楼名、内高外低、形态如花的独特结构独特,实属罕见,可谓明清两朝古建筑之完美结合,传统民居土楼中之精品。


乌溪钟氏


  本村乌溪,单一钟姓。钟姓是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占汉族人口的0.39%,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6位。钟氏始祖源于商,先秦时期主要聚居楚国境内(今湖北湖南一带),汉时发祥于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先后历经多次大规模迁徙,繁衍一百多代,裔孙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


图片1.jpg


  钟姓接系受姓始祖锺接像

图片2.jpg


  明朝洪武年间,乌溪钟氏先祖从福建丁州迁徙广东大埔县,其后,子孙又迁饶平,择此蜜蜂采花宝地创乡定居,据说因村前溪流不断且溪石乌亮发光(黑色),故取村名乌溪。钟氏家族勤劳耕作,建祠堂,俸先祖,修神庙,佐族人,筑书斋,教学子,造圆寨,御外侵,建基地立业,传宗接代,发展壮大,古官道路至村前,直达凤城(潮州府),成为饶平史上知名古村落之一。


特色产品

 

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07号